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购节再度来袭,俨然成了电商与消费者的“全民狂欢日”。有网民提醒,在亢奋与喧嚣背后,假货、价格欺诈等乱象依然频发,消费者权益屡屡遭到侵害。随着线上消费趋于理性成熟,低价不再是影响网购的唯一因素,在“双十一”七年之痒之际,不能仅剩下噱头。电商有必要在规范发展、良性发展上下一番功夫,这样产业蛋糕才会做得更大。
警惕“节日综合症”
有网民表示,“双十一”所激发的营销创意和产业增长毋庸置疑,但热闹繁华的网购促销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消费者投诉。价格欺诈、假货泛滥成灾、快递服务严重滞后、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也造就了“节日综合症”。
网民“eilleen”表示,根据201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0559起,同比上升28.8%,消费者反映电商不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以及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双十一”集中销售,更容易出现相关问题。
投诉量节节攀升,而消费者网购维权仍困难重重。
网民“何光”认为,究其原因,除了网购投诉渠道不畅,沟通难度大等原因,更主要的是大部分消费者认为网购平台的举证要求刁钻,消费者难以举证。比如,在很多日常商品的维权上,销售商、消协及法院都要求消费者提供鉴定证明,然而,厂家鉴定报告不能针对个人出具、鲜有第三方检测机构支持、质量检测费用高昂等问题,导致消费者维权陷入有心无力的怪圈。
良性竞争才是正道
有网友称,在走过初期野蛮式发展后,电子商务有必要在规范发展、良性发展上下一番功夫,做好质量保证,沉淀品牌力量,这样产业蛋糕才会做得更大。在“双十一”七年之痒之际,不能仅剩下噱头。
“规范‘双十一’,不能止于监管‘提醒’。”网民“张西流”表示,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网购存在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虚假宣传等问题,除了电商自律,工商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网购平台的监管力度,清除抑制消费的障碍,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
网民“单纬”表示,随着线上消费趋于理性成熟,价格不再是影响网购的唯一因素。价格战只能是“血拼”,谁能创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提供私人定制,给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更具品质保证的使用感受,才能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