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个轨道已有一段时间,“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使得市场化较早的建筑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说,建筑企业已经陷入新世纪以来最大的困境,资金回笼更加吃紧,工程承接更加困难,市场规模及效益增幅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如何摆脱困境、实现新一轮发展,是建筑企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新的目标任务。
一、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必须认清世界经济形势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已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后最复杂、最不确定前景的新阶段。
世界经济总体复苏进程缓慢,美国经济增长刚刚趋稳,日本经济复苏或重陷泥潭,欧洲经济依旧在危机中苦苦挣扎,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集体放缓(不含中国的全球20个最大新兴经济体去年增长预计为2%左右)。
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时代,较低经济增长率伴随较高失业率的“新平庸”时代已经到来,也将在较长时期内伴随着各行各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迈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稳健步伐,是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
而且,世界范围内经济、金融、政治和外交等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增加,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我国政府在全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及大格局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主动的姿态,从战略高度推进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以期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得更大利益和更高位势。
二、新常态下建筑企业面临两大不利环境影响
1、房建项目大压缩、僧多粥少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仍在不断深化,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仍有待时日的大背景下,国际国内投资增长仍然后劲不足,融资瓶颈仍然约束明显,特别是国内传统房建市场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呈现大幅度压缩的态势。
各地方的楼市政策更加理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已不再提楼市调控,去行政化、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平稳增长已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有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明确“在3~5年内不再立项政府投资性房建项目及类似项目”,许多企业也抱怨说“现在承接的工程量都不及过去的一半,僧多粥更少了,不少项目部管理人员难以安排到新项目工作”。
2、市场行为不规范、环境恶化的影响
住建部去年9月开始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为初步遏制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发挥了作用。
但是,建筑业多年来形成的产业作用和地位严重不相符、承发包双方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企业数量过多、低价中标横行、工程款拖欠、地方保护盛行等制约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治。
《建筑法》及其配套法规近18年未予修订或完善,对建筑市场环境趋于恶化似乎已经失去有力的遏制和治理作用。
三、把握新常态,建筑企业必须走好创新自强之道
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企业不能因为加大的市场压力、不良的市场环境而怨天尤人、无所事事。
建筑业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后,放缓发展速度并形成一定市场压力,是由粗放型、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型、集约型高质量增长的结果。
建筑市场环境的制度化、规范化,涉及建设工程领域上下游产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得到根本好转,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还是有的。
当前,建筑企业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及改革上下功夫,走好创新自强之道,努力实现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的目标。
1、创新企业基础管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等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性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的工作。
该项工作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在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下新功夫,注意避免做企业文化建设的表面文章,吸引眼球制造影响;同时也要创新制度管理,以人为本、因企制宜,避免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或束之高阁。
强化“文化品牌”、衔接企业发展战略的经验,以及制定实施《企业管理制度手册》,强调“综合管理”、确保企业规范运行,对我们广大建筑企业作用极大。
建筑企业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基础管理工作重中之重,尽快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以真正适应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发展现代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全球任何一家沃尔玛分店卖掉一听可口可乐,几十秒后这个数据不仅传到了沃尔玛总部,还传到了可口可乐公司。
如此高效的管理,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我们许多建筑企业虽然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大、耗时长,但离企业上下实际运用、有效运用还有很大距离。
特别是在专项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方面(比如BIM信息化管理系统),绝大部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也还没有上手操作。
企业管理、施工管理的信息化进展缓慢甚至流于形式,既与整个社会及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有关,更直接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书面报告”“当面报告”“面面俱到”的传统权威意识有关。
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勇于放下权威、敢于实际运用,努力为企业内部各层面、各条块,以及与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供应方的协调管理建立起通畅的、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渠道。
在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方面,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深刻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进入人力资本价值管理、人力资本效能管理时代。
要通过人力资本激励措施(比如合伙人制)培养、储备建筑业一批高端人才,通过合作等形式吸引固定的、成建制的施工劳务人员(低端人才),同时建立有效有力的人力资源效能评价及监督体系,为企业在国内外建筑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持续的能为我所用而未必为我所有的现代人力资源。
2、“行业自律”从我做起,提升并体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实力。
建筑企业不能总把发展方面的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应该加强自省自律,努力自强自立。
外部环境造成的竞争压力及制约困扰,一方面是建筑行业、企业长期维持数量型、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建筑企业诚信度、自律性不高,主动或被动参与恶性竞争、违规竞争的结果。
建筑企业诚信自律意识高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必将对整个行业诚信自律、市场环境优化起到标本均治的效果。
建筑企业要着眼于“长远长效”,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来,坚持提供诚信服务、优质服务,不挂靠、围标串标,抵制不合理低价招标,勇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住建部去年底以来通报的数十起工程质量违规违法典型案例,反映了不少建筑企业诚信自律的缺乏性和危害性,是造成建筑业乱象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难以最终赢得市场、赢得发展的内在原因。
3、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形成企业发展的新动力新能力。
新常态下,建筑业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企业追求规模效益已经成为历史,对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改革重组已形成“倒逼”之势。
正如经济学家、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的首倡者李从国博士所说,作为经济改革发展“新常态”的总方针,是针对吃老本争利益的末路经济走投无路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个不具备健康可持续两个基本条件的经济体,灭亡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采取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向开发与建造、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设计与施工相结合方向转变,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从单一业务领域向多业务领域发展,中小建筑企业向专、特、精方向发展”,应是企业高度重视并需加快推进的现实问题,否则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中将很快处于被动状态,甚至被市场无情淘汰。
建筑企业加快改革重组,也不能仅仅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能放任或安于企业“小富即安”甚至“弱小散差”的境况。
要把眼光瞄向同行企业或非同行企业,适时开展强与强、强与弱或者弱与弱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兼并重组,或以收购、控股等方式形成企业新的经营及赢利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为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提供了法律保障,建筑企业要主动捕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发展机会,从而加快形成新常态下企业经营发展的强劲动力和超常能力。
4、创新建筑施工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的施工方式显得非常落后,直接滞缓了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第一个就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硬件”,建筑企业作为工业化实施主体,其施工方式与工业化、绿色建筑的要求相差甚远,存在“三不”现象,即创新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强,仍未改变建筑业劳动密集型、手工操作多、建设周期长、资源消耗高、标准化程度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少等方面的落后现状。
因此,许多建筑企业在国外市场承建工程,或与外资企业合作工程项目时显得及其不适应,难以满足当地市场或合作方的施工管理要求。
据相关数据显示,工业化建筑施工工期比传统工期短35%,混凝土及钢材损耗量、施工用水、现场技术人员均少60%,施工垃圾少80%,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当前,建筑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外向发展以及工业化建筑施工的巨大潜力,克服短期内相关政策扶持乏力、市场需求弱小等方面不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的背景下,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施工方式的创新变革。
一方面尽快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提高施工人员的创新意识、管理水平及专业技能,为工业化建筑施工提供较好的管理基础。
另一方面注重工业化建筑试点工作,不能为试点而试点,要通过有限投入的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产业现代化的质量、技术、安全等标准体系,为全面推行建筑工业化、绿色施工,实现产业现代化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适应国际市场建筑施工先进要求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