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起,就有消息传出关于化工企业搬迁入园的消息,它持续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尤其在江苏省,新年伊始,江苏就在整治环境领域密集下发了多个文件,并制定了任务目标。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要以铁的决心全力打赢环境治理保护攻坚战。
要知道在江苏省,化工长期以来都是主导、优势和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二五”末已经建成的化工产业园区(集中区)就有63家、拥有规上石油和化工企业超过4000家、主营收入过2万亿元。
但就在近日,有多个化工产业开发区的官员对媒体表示,目前正针对全省范围内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 、重组一批)的专项行动,并且,省政府要求省辖市的行动方案必须在2017年3月底前报送让市长签字。
如此这般,根据目标,到2020年底前,江苏省的化工企业数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数量占全省化工企业总数的50%以上。
为什么说了会大幅减少化工企业,但化工园区内的化工企业数量却仍高达50%以上呢?这和这次化工大整治的手段息息相关...
一、先关再转!各省辖市上演化工大整治
首先是数量的压缩,对不符合产业指导目录、太湖流域、环保不达标、手续不全的化工企业实行“关停”。
“关停”是重要一环。根据江苏部署:
2017年底前:完成50%
2018年底前:完成剩余50%,
2020年6月底前:完成“转移、升级和重组”。
镇江经开区提供的资料显示,2017年拟关闭化工企业16家,且所有化工企业均完成一轮以上挥发性有机物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在源头上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到2019年新材料产业园区企业数量在2016年基础上削减30%。
转移一批,则就是要求不符合各类功能(生态红线、水源和能源保护、区域主体功能、海洋等)规划的、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处于化工园区外的化工企业以及一些功能效率不高的危化品码头,加快搬迁转移。
在这一过程中,位于沿江和苏南地区市场前景好、技术工业高等符合条件的化工企业,逐步向沿海地区的专业化工园区转移。
升级一批,比如产品前景好但采用有毒有害原料数量较大的,推动其加快原料绿色化替代工程,减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数量,或实现产品质量与品种的高端化等。
从相关媒体了解获悉,地方政府和企业对“重组一批”寄希望较大,因为具体的措施由各级政府汇总职能部门制定,这就赋予了地方拥有较大的处理权限,更加市场化。
二、一律不批!园区不是你想进,想进就能进
另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规范和清理化工园区,借此提高化工产业的准入门槛。即:
1、压减、淘汰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低、安全环保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安全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拆迁不到位、周边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化工园区;
2、取消化工园区功能定位,园区内化工企业由各地政府限期关停搬转,到2018年底前实现化工集中区或重点防控区域的封闭化管理。
根据最新规定,江苏从2017年1月起,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一律不批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除特殊规定的改扩建项目),一律不批化工园区内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或长期不能稳定运行企业的新(改、扩)建化工项目,新建(含搬迁)化工项目必须进入已经依法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化工园区。
三、太湖流域建“无化区”,2020年杜绝化工产能
2017年是江苏自“太湖蓝藻”爆发后启动“治太行动”10周年,太湖流域的“环境成效”是江苏本轮环境治理的重要标志,其主要任务是“水体环境。”
从流域水质看,太湖湖体水质由2007年V类改善为2015年IV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由中度改善为轻度。省太湖办提供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资料显示,对照国家2020年目标要求,太湖湖体总磷指标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入湖河流总磷和总氮指标差距较大。
其只要原因在于,流域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传统行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于环境容量的基本状况在短期内尚未转变到位,转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从污染面源看,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占比增高趋势明显,农村农业污染治理难点问题突出。
控制入湖污染物是重要抓手,到2020年,苏南5市的流域污染物排放量要比2015年削减16%以上,至于面广量大的“农业污染面源”,则要确保太湖一级保护区化肥、化学农药施用总量较2015年削减20%以上。
目前太湖流域的产业调整成为焦点。省级层面给予的目标是:2018年底前,完成太湖一级保护区化工企业的关停并转迁,建成无化生态保护区,到2020年,基本杜绝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产能和企业。
在全省的环境治理“一盘棋”中,苏中苏北地区要做“加法”,这就是立足地方生态功能定位,建立“生态保护网”,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林木覆盖率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目前,化工行业仍然经受着原料价格上涨、环保政策收紧、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压力的综合考验。对化工企业来说,在发展时不能仅仅只顾着自身情况,也必须了解、认识周边的市场和政策情况。随着国家对安全发展的愈加重视,未来有望针对重点化工园区推出更多的优惠和刺激政策,鼓励化工企业扎堆合力在园区中共生发展。化工企业应该适当增加对这方面政策的关注,努力为自身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