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地政府的座上宾到无处安身的弃子,各地数量庞大的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正在经历生死之变。
化工产业曾经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高产值、高税收的代名词,化工企业成为不少地区GDP及财政收入的支柱,一直都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而随着国家“新建及改扩建危化品企业必须进区入园”政策趋紧,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化工园区成为承载化工企业的绝对主体。
近期,在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下,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关停化工企业,规范化工园区运动。各地忍痛割爱,下手果断,甚至不乏“一刀切”式关停。这也引来了极大的争议。
曾经的贵宾,现在的弃子
工业园区的兴起,与九十年代大量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有关,在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江浙一带首先出现。2000年后,随着国家“退二进三”和“退城入园”政策进一步推进,以化工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的建设速度也明显加快。
根据2016年底互联网公开信息,对全国50个城市近15年间的化工厂搬迁情况进行查找和梳理后,获得了一份700多家化工厂搬迁的名单。在有明确搬迁新址信息的503家化工厂中,有88%以上的化工厂都选择了搬进工业园。
在政府的引导下,大量化工园区在各地拔地而起,其中不乏大量百亿园区。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01家。其中,国家级(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61家,省级315家,地市级225家。产值达千亿级的园区除已有的上海、大亚湾、宁波、南京四大园区外,又涌现出了齐鲁、东营等十余家,500亿以上的大型园区达42家,100亿—500亿的中型园区有155家。
目前国内化工园区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63家,其次是山东省52家,湖北省46家。
2018年4月下旬,随着江苏设区市连云港辖区内的化工厂污染问题被曝光,引发了中央和江苏的高度重视。随即,以化工产业和化工园区为重点对象,沿海沿江地区掀起了新一轮环境大整治行动。不少省份开始“忍痛”治理化工产业和园区。
化工园区最多的沿海省份,成为整治“重灾区”——4月份以来,长江沿线的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地,陆续宣布关停化工企业名单。湖北、江西等地多家涉及违法的化工企业,相关责任人被带走。
5月初,山东省发布数据称,全省共有9069家化工生产企业,规模以下占63%;有199个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32.8%。山东省经信委称,有422个化工企业及村庄、学校,因安全环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需要搬迁;目前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651家,责令整改企业2157家。
5月底,网上曝光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沿海化工园区“141”环境治本工程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显示,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地化工园区的医药、农药和染料中间体项目被列入了“禁止类,一律不准审批”及“淘汰类,已建项目要限期关停”两大类别。
6月18日,《湖北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方案》印发,凡不符合规划区划或安全环保条件、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现有沿江化工企业,一律实施关停或迁入合规园区、改造升级。根据方案,省级每年统筹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关改搬转”,沿江1公里内禁止新建化工项目和重化工园区,沿江15公里范围内一律禁止在园区外新建化工项目。
6月26日,江苏省政府又对外发布《全省沿海化工园区(集中区)整治工作方案》,江苏省重拳整治沿海化工园区,企业关停、转移、升级、重组方案一企一议。文件要求,对沿海地区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辖区内所有化工园区及园区内所有化工生产企业分别按照关停、转移、升级、重组对每个企业提出处置意见和实施方案,其中,验收总结阶段定于2019年9月。在当地有生产企业的几大主流染料生产商暂时均未获准复产。
6月29日,按照山东省和淄博市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文昌湖再挥环保重拳,86家化工企业全部关停取缔。这些企业不是整改、不是搬迁,不是提升,而是“连根拔起”。据悉,2020年所有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清零”,
面对中央政府的环保压力,各地方政府可谓谈“化”色变,环保政策各出奇招。你查我关,你禁我搬,出现“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一刀切式敷衍应对做法,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盛行,甚至一些手续齐全、环评过关的大中型企业也面临关停命运。
无处安放的化工厂
江苏省拥有63家化工园区,在关停运动中,受到的争议也最大。江苏沿海化工园关停的直接影响是,导致了染料,染化助剂等各项成本疯涨,印染业一再陷入染费染料涨价的状态。企业现在最担心的是国家最终会将整个园区关停,这样对园区内的合规企业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企业反映,一些企业通过大量投入,进行升级改造,已经在环保安全上达到较高水平,这种“一刀切”的关停方式对合规的、规模化的中间体生产企业来说欠公平。且该文件的制订、推行和实施具有区域局限性,仅仅是在江苏省沿海沿江区域范围内推行,而不是全行业全领域实施。要想让守法达标的优质企业良性发展,保证产品的竞争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和环境,需以同标准要求为前提。
江苏地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孝宁曾对媒体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个区域某个行业的责任,大家都有义务。污染企业的驱赶式迁移,本身就是畸形发展。要想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和环境,让守法达标的优质企业良性发展,需以同样标准要求为前提。
各地的一刀切关停也引发了高层的注意。近日,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也将把环保“一刀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督察范畴,对问题严重且造成恶劣影响的,严格实施督察问责。
据了解,江苏此次46号文及复产通知皆未对农药、医药、染料中间体项目做出强行淘汰的规定。因为之前讨论稿出台时,中国化工报曾发文质疑“一刀切”,社会反响很大,加上环保部明令禁止“一刀切”行为,江苏当地监管部门随后表示,拒绝一刀切,但要坚决切一刀。
《意见》的出台不可谓不及时,但其效果却引发业内质疑,最主要的担忧是,在环保政绩观的影响下,各地会将“一刀切”变成“半刀切”,换汤不换药。
有学者指出,第十八次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6月9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临沂建陶企业接有关部门通知,要求紧急进入错峰停产状态。1条生产线企业停产,2条生产线企业停产1条,3、4条生产线企业停产2条。停产时间为5月20日—6月11日,停产期限24天。这样停产有点离谱,话刚刚说完,又传来消息,因为同样原因淄川建陶停产50%。这种行动可能可以称之为“半刀切”,但是实际上是“一刀切”。
几十年的工业建设中,化工产业虽然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化工转型迫在眉睫却又非一朝一夕之功。环保督查是为了振兴产业,而不是为了覆灭产业,饮鸩止渴的方式不可取。
上层建设没有做好,在环保问题上难免会让各地政府矫枉过正。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不会因为一个《意见》的出台发生根本转变。因为,一次环保事故的代价与“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各地区政府官员会有一个清晰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