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土地建设处处长,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化工区的的规划、建设、土地、环保等审批协调工作,负责化工区循环经济工作,并具体筹建了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应急响应中心。
化工园区的蓬勃发展是我国化工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但是,由于对园区的环境管理缺乏经验,企业对环保的重视不够,出现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事故,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人们对“天津港爆炸事件”仍然心有余悸,为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环境管理,促进化工园区的绿色健康发展,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海化学工业区概况
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上海化工区”或“园区”)批准设立于1996年,地处上海南部、杭州湾北岸,规划面积为29.4km2,是全国最早以石油化工及其衍生品为主的大型产业园区之一。2004年园区被上海市列为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3年被环保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6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905.0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86.32亿元的目标,连续多年来上海化工园区位居中国化工园区20强之首。
上海化工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等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异氰酸酯、国内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
目前共有大型化工生产装置近50套,每年生产各类化学品约1370万吨,化工公共管线530公里,涉及重大危险源43处,危险化学品134种、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32种,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11种,生产、储存、运输等环境风险显而易见。
上海化工区在复杂的环境风险下,持续加大投入,构建了适合其自身的环境安全体系。2016年,全年投入环保资金14.56亿元,其中污染防治4.39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0.82亿元;环境管理能力建设0.26亿元;环保设施运转费用8.34亿元;其他环保投入0.74亿元。
上海化工区环境管理的经验及成效
开展环境管理,降低环境风险是化工园区的首要任务之一。上海化工区自1996年批准设立,从规划环评就开始考虑园区的环境管理问题。目前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处置、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相应体系、环境综合监管系统上探索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水污染治理:“一体化”管理原则
上海化工区的水污染治理秉持“一体化”的管理原则。2001年园区编制了《上海化学工业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报告书》(国家环保总局批复(环审[2002]44号))提出了废水处理“一体化”;2008年,园区再次编制了《上海化工区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环保部的批复肯定(环审[2008]335号))更加优化完善了“一体化”处理方法。
废水处理“一体化”,园区分别在分类收集—分质处置—事故管控—末端控制等四个环节进行把控,实现精细化管理。
分类收集方面,园区内分别设有清洁雨水、生活污水、污染污水和无机污水四种收集管道,清洁雨水收集到的水可以直接排入杭州湾,其他类型的污水收集后都要经过污水厂进行处理。目前,中法水务承担园区内所有污水处理,处理能力为5万立方米/日,CODcr负荷为53吨/日。
分质处置方面,有机废水、生活污水经收集后进入污水厂进行分质处置,依据不同企业的废水来源,分别进入有机碳处理线、硝化处理线及反硝化处理线,处理完毕后进行三级处理——臭氧氧化深度处理,再经出水调节池后排入杭州湾。而高盐废水收集后经活性炭处理线后进入出水调节池处理,达标后统一排放。
末端管控方面,企业雨水排口全部安装阀门和在线监测系统;企业无机废水排口安装在线留样系统、国控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完成后,分别在有机、无机和总排口安装在线监测系统。
为有效防止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在企业建立一定的污水收集池的基础上,污水处理厂还建有2.5万立方米的事故水应急池。若发生极端不利事故,还可以将事故废水排入化工区内的中央河。中央河全长24.5km,可与外界通过闸门隔断并始终保持低水位运行,事故状态下可容纳约100万m3事故水。通过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园区封闭式人工河道三道防线,确保事故废水不对园区外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