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化工行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9月17~19日于南京召开的中国化工学会2014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上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停止盲目投资项目,推动我国从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转变。”他提出的改变“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老路子,落实“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等创新突破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改变炼化一体发展老路
炼化产业应遵循“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原则,以生产优质产品为目的。
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借鉴国外经验,形成了炼化一体、项目大型化的思路,基本都是化工捆绑炼油,遵循“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模式建设,有的企业大型乙烯和PX装置同时上马。曹湘洪院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落实“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炼油无法实施供应链和原料优化,大部分炼化一体化装置没有得到高效率利用。
他指出,目前,常规石油新油田的发现长期低迷,老油田产量不断下降,致密油、油砂油等高成本石油填补空缺。中东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原油中副产的轻烃资源,大幅降低了乙烯生产成本,并以其资源优势发展PX项目。美国大力发展页岩气,并针对页岩气产出大量乙烷的特点,以乙烷为原料生产乙烯,未来其乙烯生产成本甚至会低于中东地区。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的石油原料路线明显缺乏竞争力。而且,我国煤制低碳烯烃的发展也将会对常规以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产业带来较大冲击。
他强调,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内石化行业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发展项目,改变“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模式的炼化一体发展老路子,让炼油生产以优质产品为目的,充分利用大炼油所得的乙烯、乙烷、饱和液化气等资源,建设或运营适度规模的乙烯、芳烃联合装置,进行适度有序的发展。对于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等过程所产生的副产品,除了已经得到利用的丁二烯、C6~8芳烃等,其他成分的深加工技术更需要进行研究,提升副产物附加值,从而实现对石脑油等原料的最大化利用。
面向未来进行原始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发原始创新性技术。对甲烷直接制乙烯、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生物质生产利用、可控聚合生产等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要有远见地进行研究,获得原始技术。
曹湘洪表示,目前我国的石化项目,大部分是依靠引进技术建设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国产化,以此进行新项目建设并取得突破。不过,自有技术以模仿再创新为主,即使技术和经济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仍难掩缺乏原创性技术突破的尴尬。加工应用技术研究薄弱,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领域与国外差距明显,大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依靠进口;综合利用技术匮乏,石脑油裂解的副产品等只能进行粗放利用,无法充分挖掘其价值,这都制约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强化。同时,在石化行业发展良好时,一些民营和国有控股企业盲目投资,造成了一批石化产品产能过剩,装置开工率低,企业连年亏损、经营困难。甚至,已经明显过剩的产品目前仍有项目在建设。此外,结构调整迟缓、落后生产力淘汰不力、能耗大、环保标准提高生产压力加大等问题,都需要行业尽快进行调整、解决。
他指出,在现有挑战之下,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发原始创新性技术,在原料利用、生产工艺、非均一性产品开发等方面下功夫,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于甲烷直接制乙烯、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生物质生产利用、可控聚合生产等面向未来的研究方向,要有远见地进行研究,获得原始技术,不落于人后。
曹湘洪院士还表示,必须加强合成材料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合成材料产品的价值要通过实际应用来体现,产品的性能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产品的缺陷与改进方向要在加工应用中发现和明确,新产品要通过加工应用研究才能走向市场。只有掌握了材料的加工应用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技术的转变。”国外加工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能占科研总投入的50%,甚至更高,加大科技投入、组建规模化科研队伍、开展加工应用技术开发,才能使差异化产品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对于现有的大型化工生产装置,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装置竞争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以及对现有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同时进行,保证装置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减少“三废”排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差异化率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等目的;充分利用先进的过程优化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智能化的集成创新。
用技改促进工厂与社会和谐
不合理的搬迁会造成工厂严重的资产损失以及资源浪费,利用技改实现工厂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才是最好的选择。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大型石化生产企业。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不合理的规划,使一些曾经远离市区的石化企业成为了城中工厂。此时,个别地方政府选择迎合民众要求,对工厂实施搬迁,甚至是二次搬迁,而不合理的搬迁会造成工厂严重的资产损失以及资源浪费。“个人的资产应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企业的资产、国家的资产难道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曹湘洪说道,全面实施技术改造,利用新技术,实现工厂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些方面国外大型石化企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有专家分析称,钢铁、水泥等的人均消费量及缴费总量已经过了峰值,很多石化产品的消费也将要达到顶峰,出口增长空间也不大,不可能像过去10多年那样快速增长,所以不能再继续沿用过去的市场分析方法来预测未来石化市场的走势。曹湘洪对此表示,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投资需要更加理性,甲醇、PTA、PVC、丁辛醇、丁二烯等一批产能明显过剩的项目需要立即作出调整,对已有项目推进兼并重组,实现资产联合;拟建和正在规划的项目可以考虑立即停止,避免更大损失。他建议,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乙烯、丙烯、PX、乙二醇等未过剩项目,需要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大格局下,对未来市场发展动向进行充分分析,进而进行合理安排,让产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