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应加倍征收环保税;对依照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征收环保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
征税对象主要有四类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排污费的缴纳人为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与排污费有关规定相衔接,征求意见稿规定,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及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征求意见稿规定,应税污染物是指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以及其他污染物。
其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向依法设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不征收环境保护税。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设施、场所贮存或者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不征收环境保护税。
税额标准与现行排污费征收标准基本一致
征求意见稿对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应纳税额作出了明确规定,其规定的税额标准与现行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基本一致。省级人民政府可以统筹考虑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污染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在规定的税额标准上适当上浮应税污染物的适用税额,并报国务院备案。
同时,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新环境保护法等要求,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征求意见稿规定,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加倍征收环保税。
根据征求意见稿,具有以下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情形的,加倍征收环境保护税:(一)污染物排放浓度值高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或者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标准的2倍计征;(二)污染物排放浓度值高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标准的3倍计征。
征求意见稿提出,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征收范围,按每一排放口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重金属污染物为5项)。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污染物减排的特殊需要,增加同一排放口征收环保税的应税污染物种类数。
三种情形可免征环保税
征求意见稿设“税收优惠”专章,并对税收优惠的具体情形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的应税污染物,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应税污染物,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免征环境保护税。
与此同时,根据征求意见稿,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低于排放标准50%以上且未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一定期限内减半征收环境保护税。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纳税人未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税务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征收管理模式
未来,环保税将实行什么样的征收管理模式?征求意见稿提出,按照“企业申报、税务征收、环保协同、信息共享”的征管模式,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对申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对重点监控(排污)纳税人和非重点监控(排污)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有申报数据明显不实、逃避纳税等行为的,可提请环保部门审核纳税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部门和税务机关建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我国尽管车辆购置税、燃油税、消费税、资源税、关税、出口退税等现行税种考虑或部分考虑了环境保护,但主要表现为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规定,调节力度相对较小。环保税法一旦出台,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进展。
房地产税或紧随其后
国务院法制办就《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味着税收法定沿着时间表和路线图迈出标志性的一步。环保税有可能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个新开征的税种。
其实,这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前不久公布的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中就已透露出信号。该文件显示,今年有3部涉及税收的法律案被列入预备项目,包括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制定环保税法、房地产税法。
所谓预备项目,就是暂未安排审议时间,正在抓紧调研、起草,视情况在今年或以后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不排除环保税法今年底进入人大立法程序的可能。
施正文表示,2020年前要通过立法新开征的税种,主要就是环保税和房地产税,相比之下,环保税法调整的范围和立法难度较小,又具有实施的迫切性,按目前进度,有可能明年底出台,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率先制定的新税法。
房地产税法争议要大得多。但在施正文看来,房地产税法与其他税法的不同在于,出台后并非要在全国统一实施,而应根据各省份情况分步实施,因此房地产税法是为有条件开征房地产税的地区提供法律依据,应该早一些出台,明年有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在2015年7月9日前,通过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等方式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