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9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与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博士在德国柏林共同签署非约束性合作谅解备忘录。
依据备忘录内容,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有意向在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建设全球领先的一体化石化项目,总投资将达100亿美元,占当日签署全部项目投资额的1/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中国重化工行业外商独立投资的“第一例”,也是迄今为止外商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重化工生产基地;对于巴斯夫来说,这也是他们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投资。
数个“第一”、“最大”,向世界展现了中德双方经贸合作互利共赢上无限的潜力,同时也向世界证明,在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向世界敞开大门。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将为德国企业创造巨大机遇,也希望德方对双方合作予以开放型支持。”李克强在合作签署后表示。“中国今年以来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的措施,既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也表明我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而德国抓住了这个‘商机’。”
该项目是广东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省将在积极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的投资环境,项目立项、用地等政策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安迅思中国研究总监李莉表示,“巴斯夫大项目的出现一枝独秀,将完全改写中国的石化下游领域格局。”
区位优势实现共赢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约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而在化学品的市场中,乙烯则是产量、消费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乙烯的产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7年,中国年产乙烯超过1800万吨,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国内来看,广东省年产乙烯248.18万吨,位居榜首。省内坐拥湛江、茂名、惠州和揭阳四大石化产业基地,均布局百万吨级别的乙烯产能,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化工龙头省份。
巴斯夫计划,位于湛江的产能10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最晚在2026年竣工,作为其一系列高度一体化(Verbund)的下游高价值供应链的起点。项目整体将于2030年左右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继德国路德维希港、比利时安特卫普后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毋庸置疑,在广东省内,湛江是最好的选择。
东海岛位于湛江市西南部,岛屿面积426平方公里,东海岛石化产业园位于东海岛中北部,规划面积约为37平方公里,自东向西分期逐步实施开发,并实施全封闭管理。除中科炼化已占用9平方公里外,剩余大片土地基本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巴斯夫方面人士表示,湛江这一投资项目尤其独特。该一体化项目将不仅仅是“炼油+裂解装置”的组合,而是会向下游延伸,生产特种产品,覆盖整个产业链。
“我们一直将广东省视作中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上述人士表示。“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约为7%,巴斯夫的这一项目主要为交通和消费品行业等提供更多的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据记者了解,巴斯夫在广东已投资了四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南沙、惠州、江门和茂名,还在广州设有办事处。这一次,巴斯夫也选择在广东进行投资,建设其最为先进的化工一体化基地。
“在过去的合作中,广东省政府和各地区政府在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提升营商环境的同时给了巴斯夫很多的支持,为我们在当地的运营保驾护航,”上述人士表示。“这次的商谈,各级政府的高效、务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在上游供应链和下游的产业链方面,广东省拥有最为齐全的产业集群。“汽车、消费品等重要行业客户,和其他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客户,均布局在广东,而我们的理念就是要更贴近他们。”巴斯夫方面表示。
该人士向记者透露,包括格力电器、美的集团、蓝月亮、立白集团、比亚迪以及广汽集团在内,巴斯夫已经与广东省企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而对于广东省来说,巴斯夫作为外资化工企业独立入华的“先锋”,将为当地的化工行业开辟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在开放已成大势的基调下,这条道路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模式,推广到中国其他省份。
独特投资模式
此前,外资化工企业进入中国的合作模式,几乎都是共同出资合作的形式。以巴斯夫为例,其位于中国南京的一体化基地成立于2000年,是巴斯夫和中国石化按50:50股比建立的合资企业。
李莉告诉记者,较长时间内,外商投资在介入炼油和乙烯行业受政策限制。2004年政策仍有外资“不得运营炼油厂”的明文规定,2007年仍规定外资可参与乙烯项目投资,但须中方相对控股。
“不过,早在2011年的外商产业投资目录中,已经悄然去除了乙烯相关的外商投资限制,”李莉说。“但在过去10年中,由于原料供应等种种原因考虑,外资仍然以非控股股东的角色存在。”
作为首家独立入华的化工企业,巴斯夫或许能开创化工行业全新的合作模式。
“这种独一无二首先体现在投资结构上,可以说开创了开放的先河,”李莉说。“其次,巴斯夫在当地市场和上游的供应方、下游的客户等,会形成一个全新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没有股权方面的融合,供应链方面的合作会很有趣。”
具体而言,国内的外资化工企业,一般要依靠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等进行化工原料的供应,股权的合作将这一关系绑定在一起。独立投资后,如何与国有企业进行合作,或者独立进口工业原料,全新的供应链合作模式将成为亮点。
其实,就在巴斯夫湛江基地的隔壁,中石化拥有的中科炼化预计2019年投产,一期将建成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的年生产能力。“两家公司拥有多年交情,在湛江或许会有全新的交集。”李莉说。
专注新材料研发
在巴斯夫的计划中,公司最晚于2026年建成其百万吨乙烯项目,但具体所采用裂解装置的技术路线(乙烷或石脑油)目前尚无定论。
其中,一期石化装置将包括碳2,碳3和碳4价值链;后期下游装置将生产以消费为导向的特种产品(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以及工程塑料),供给华南地区高需求的客户,包括粘合剂、表面活性剂、配方助剂、化妆品、汽车和高铁等行业。
“巴斯夫将采用尖端技术,全面落实智能制造理念。未来,这一高科技一体化基地将为华南地区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也包含产业链下游客户。”上述巴斯夫方面人士告诉记者。
而在化工产业最为发达和集中的广东市场,巴斯夫必须依靠更为先进的技术、更高品质的产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找到中国化工新材料的蓝海。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发布的一份报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新材料发展相对缓慢,自给率较低,产品质量和性能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高端产品生产尚属空白。实现工艺技术突破、开发高端产品、扩大应用市场将是未来化工新材料的发展重点。
毋庸置疑,巴斯夫的特色就是在化工全产业链方面拥有非常多的优势细分产品,也正是因此,其成为了全球化工企业龙头;同时,由于巴斯夫在湛江基地没有规划炼油产能,其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也更为轻盈灵活。
“目前项目还在初期,需要经历大量的准备环节,花费十年的时间其实很正常,”李莉说。“以巴斯夫在细分市场的精细程度看,未来其在汽车、消费品等行业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