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涂料网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发生在乳品行业的价格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还在继续发酵, 3月1日开始,香港特区政府颁布的“限制婴幼儿奶粉出境”正式实施,离境人士仅能携带两罐奶粉,且16岁以下人士禁止携带奶粉离港。任何人若违反有关规例,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罚款50万元(港元)及监禁2年。实际上,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先后有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美国、荷兰、丹麦等国针对人的全球代购奶粉行为推出限购措施。而之所以要跑国外去买奶粉就是源于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
尽管对于香港特区政府出台这样的政策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质疑,但最应该感到羞耻和最应该反思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政府甚至消费者自己。想想在乳业最红火的时期某乳品龙头企业“每天一杯奶,幸福人”的口号中传达出的豪迈,再看看今天产业陷入困境、消费者面临着被“监禁”的危险也要用国外品牌的无奈,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但从企业经营模式的角度,我觉得价格战可以说是罪魁祸首。
价格战在市场经济下的正当性可以从经济学的始祖亚当·斯密那段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中找到答案:每个人都力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进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该目标并非是他的本意。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更好。此后的古典经济学更是进入边际概念通过精美的公式和图表论证了竞争性的市场价格所带来的社会效用最大化。
但实际的市场运行并非如经济学的理想化市场这么简单,如垄断、负外部性等都会引起市场失灵,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对“信息不对称市场”的研究倒是更能说明在一个长周期里一个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信息不对称市场又被称为柠檬市场或次品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阿克罗夫在其1970年发表的《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中举了一个二手车市场的案例。指出在二手车市场,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惟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
而的乳品市场的价格战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走向了危机:消费者无法判断乳品的内在质量,所以更多的是根据价格因素选择产品,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则只有“次品”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甚至从次品转变为伪劣产品或有害产品,最终在曝出严重后果之后产生信任危机,导致行业萎缩。
其实价格战所导致的危害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其他行业中也有体现,只不过不像食品行业有这么明显的安全危害而没有得到深刻的反思,如彩电行业就是由于几年的价格大战导致全行业亏损,从而丧失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资本。甚至对于一直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疼的足球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解释:当获取胜利不是靠提高足球水平、而是通过打假球、行贿这些不正当手段的时候,即使胜方可以获得一时的收益,最终带来了整个市场被抛弃,最终大家都变成了输家。
还需要反思的是政府、行业协会等监管机构出去“爱护”的初衷而对企业所犯小错的纵容,我相信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有腐败因素在里面,但每当一个企业曝出问题之后,也肯定有各监管方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从“爱护”的角度“放企业一马”,但是小的“放纵”只会让犯错者觉得这不是问题,小恶不惩,就会演化为大恶,就像易经上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就会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出于爱护的目的,但最终却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最近曝出的李天一强奸案是如此,企业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