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涂料营销 » 正文

跨国公司对垒本土公司:博弈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18  浏览次数:91
中国新型涂料网讯:

跨国公司因经济实力、营销运作的成熟化,带着天然的优越感进入中国市场,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并非所向披靡、无可抵挡,事实上,因傲慢与隔膜导致水土不服而败退的案例,与成功案例一样多。从30年中国市场的竞争实态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实践看,在所有开放竞争的行业,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战绩,可谓半斤八两,二者打个平手。

跨国公司“超级变脸”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确实带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甚至傲慢,这是源于对其资源优势、品牌历史、产品优势、管理系统的自信。但十年之间,跨国公司在中国经历了一路领先、水土不服到入乡问俗的大转变。

1.收购为上策。西方商业遵循一个著名的定律: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是朋友(据说出自钢铁大王卡耐基),这句美国式的商道与“只有永恒的利益”的英国式商道同样著名。这些商道思想直接影响了跨国企业将兼并(M&A)作为市场竞争上策的思维。从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到百胜收购小肥羊、雀巢收购银鹭、徐福记,收购优质本土公司,并延续本土品牌操作模式,逐步改造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最成功的落地方式。

2.市场下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之初,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本地产品,造成销售集中在一、二线发达城市的现象。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进展,三、四线城市成为消费基数、购买力、市场启动速度、营销ROI(投入产出比)都很理想的“新兴”市场。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都进行了三、四级市场的渠道下沉、终端精耕,抢滩新兴商圈、卖场、零售终端等。

3.产品本地化与产品线延伸。产品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开始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其产品内容、包装等进行改造。嘉士伯从2005年起,开始推出清爽的“冰纯嘉士伯”(Chill),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肯德基更是稳步引入油条、豆浆、皮蛋瘦肉粥等中式快餐产品。汽车、体育用品等品牌普遍采取这种品牌策略,如耐克的高尔夫系列,宝马、奔驰的不同系列车型,目的都是要“通吃”品类各价格带的主流消费空间,压缩本土品牌的空间。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首页 | 供应 | 采购 | 企业 | 资讯 | 展会 | 招商 | 品牌 | 新型涂料 | 涂料视频 | 涂料营销 | 涂料技术 | 涂料知道 | 涂料图库 | 涂料专题|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