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涂料营销 » 正文

跨国公司对垒本土公司:博弈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18  浏览次数:4

4.疯狂广告战。尽管央视标王悲剧里的主角大多是本土品牌(如秦池等),但不做标王的跨国公司才是媒介的真正大买主。从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微博等新兴的数字媒体,跨国公司的媒介投放量都要大得多。时尚、奢侈品产业的所有媒体及其相关联的影视、活动等,都控制在跨国时尚集群(时尚集团、谢桦传媒、时尚芭莎等媒体,跨国品牌,跨国4A公司等)的手上,形成一个强大自我繁殖的产业链,成为本土时尚品牌、设计师品牌难以跨越的门槛。

5.渠道绞杀。在经历短暂的本土品牌的终端拦截冲击之后,跨国公司开始重视市场渠道的复杂性。最后一米的货架战争、分销商一体化、终端控制等渠道营销战法,开始出现在跨国品牌的营销预算之中。卡夫、联合利华、宝洁在现代零售终端的强势陈列,箭牌、可口可乐在三、四、五级市场的分销覆盖率,洋酒、洋啤对夜场酒水供应权(或经销商)的垄断,跨国化妆品牌对百货专柜的垄断,都说明跨国品牌的本土渠道战已经进入了“绞杀”阶段。

本土企业“近水楼台”

客观地说,就市场而言,有些产业本土品牌已经失去战略主导权,如汽车、数码、化妆品、时装、奢侈品等。但在家电、零售、体育用品、网络、电子商务、食品饮料等领域,还是出现了一大批的行业领袖级本土企业。这说明,在本土市场跨国公司虽然能量巨大,但优势实际上是短暂的,本土企业在本土具备着一些对抗或化解跨国公司压力的“原生性优势”。

1.人和优势。再强大的武器也要人去用,武器重要,拿武器的人更重要,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用在商战中依然有效。本土企业用私交勾兑的人际关系,对抗跨国公司的资源强权。跨国饮料、冷饮品牌,可以投放展示柜、冰柜等,本土企业会通过投放冰箱电费等,让跨国公司的冰箱变成本土品牌的陈列道具,这是零售中的“货架战争”。

2.本土消费文化的天然屏障。文化可以融合并存,但很难完全同化。消费文化上的差异,是跨国公司最难跨越的障碍,即使进行最彻底的本土化。那么,所有与本地消费文化相关联的产业,从长远看,都必然是本土企业的舞台—这些产业当下的问题,还是本土企业的产品品质及营销关联没有真正专业化所致。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赞助合作
首页 | 供应 | 采购 | 企业 | 资讯 | 展会 | 招商 | 品牌 | 新型涂料 | 涂料视频 | 涂料营销 | 涂料技术 | 涂料知道 | 涂料图库 | 涂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