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涂料营销 » 正文

跨国公司对垒本土公司:博弈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18  浏览次数:4

4.智能营销。跨国公司未来会在营销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化上进行更大、持续的投资。系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结果,是让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系统运作里的一个“节点”,每个节点的工作内容、作业时间、作业过程、作业成果、绩效考评、支持资源等都会清晰地呈现在系统上,让管理者与执行者可以聚焦在关键难题上,减少低效沟通的时间与成本,提供营销的投资回报率(ROI)。

本土企业的未来战略

本土营销过去采用多种阶段性的营销战法,如速度对决资源、模仿对决创新、价格对决品质、产业集群对决品牌、小终端对决现代卖场、人海战(终端拦截)对决媒体强势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跨国公司从并购、市场层级、产品、渠道、媒介等几乎全方位的本土化转型,对本土品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土企业不能迷恋过去成功的经验与方法,本土营销要升级乃至进化。

1.拓宽产业视野。三鹿悲剧、蒙牛的尴尬、国美的挫折,说明本土企业不能迷信营销驱动、私人勾兑的力量,要从产业格局、产业趋势,尤其是消费者权益角度,对企业进行产业价值链的改造。不能自满于企业利益的获得,要关注或尊重顾客权益的满足与满意。这是大营销,即产业营销视野与思维。

2.营销专业化。本土企业过去只有下一次注的机会,依赖企业家的直觉判断,而不是专业化的调研与分析,即“压宝营销”。的压宝营销成就了极少数的成功企业,却毒害着大部分的企业:经验主义、依赖有限不充分信息的决策、迷信直觉判断、陷于情绪化的感受等。本土企业需要基于专业化的激情营销,在科学的、精细的论证规划之后的激情执行,而不是从调研、判断、决策到执行都处于直觉、情绪的主导之下。

3.营销组织的进化。无论是市场部还是销售部,本土企业对营销人的要求都近乎全能通才的标准,而不是跨国公司的专业分工。就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验来看,都是硬资源与软资源(供应链、外脑等)同时“移植”到所在国。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是产业链的集群化移植,习惯全能通才的企业却往往是一个人在战斗。本土企业的全球化触礁,并非渠道、品牌不如人,在产业链配套上,尤其软资源配套上的匮乏,也是重要的原因。

4.注重系统建设。对比跨国公司的系统协同,不难看到私交勾兑的局限性:企业将停留在经验主义、个人主义的原始阶段,营销决策的科学性、营销过程的可控性、营销结果的投入产出比、营销人员的智慧积累(知识管理)等,都无法达成。这样的企业,其实处于高风险的状态,一旦发生关键岗位的人员变动,会让企业元气大伤。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赞助合作
首页 | 供应 | 采购 | 企业 | 资讯 | 展会 | 招商 | 品牌 | 新型涂料 | 涂料视频 | 涂料营销 | 涂料技术 | 涂料知道 | 涂料图库 | 涂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