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电泳漆涂装后附着在湿涂膜上的槽液未清洗净,烘干后涂膜表面产生斑痕,称为干漆迹或漆迹。
产生原因:
A、电泳至后水洗之间时间太长。
B 、0次清洗不完全,电泳后水洗不充分。
C 、电泳槽液温度偏高。
防治方法:
A、被涂物从出电泳槽至0次清洗之间的时间宜选在1min以内。
B、强化0次水洗,使被涂物清洗完全,包括控制水洗压力和水质。
C、恰当降低电泳漆温度,通常控制在30℃。
2.涂面斑印
底材表面污染,在电泳涂装后,干漆膜表面仍有可见的斑印或地图的斑痕,这种电泳漆膜称之为涂面斑印,与水迹和漆膜痕迹的区别是涂面仍平坦。
产生原因:
A、磷化后的水不充分(不良)。
B、磷化后的水洗质量差。
C、前处理过的被涂面再次被污染,如挂具上的污水滴落在前处理过的工件表面上。
防治方法:
A、严格控制磷化后的水洗质量,查看清洗水及清洗设备。
B、加强磷化后水洗水的控制,新鲜去离子水清洗后的滴水电导不该大于50us/cm。
C、防止前处理过的表面二次污染,防止挂具上滴水。
3.漆面不均、粗糙
烘干后电泳漆膜表面光泽、润滑度不匀,有阴阳面,这种电泳漆膜坏处称为漆面不匀或漆面粗糙,轻者光泽欠好或失光,漆膜外观不丰满,重者手感欠好(用手摸有粗糙的感受)。如果在电泳过程中处在垂直面(或水平的下面)的漆膜润滑有光,则处在水平面的电泳漆膜粗糙无光泽,这种表象称为“L”效果不良。
产生原因:
A、被涂物表面的磷化膜不均和过厚,通常控制在3um以下,磷化后的水洗不充分。
B、电泳漆的固体份过低,电泳漆中有细小的凝聚物、不溶性的颗粒,电泳漆过滤不良。
C、电泳漆的颜基比过高。
D、电泳漆中混入不纯物,如杂质离子等不纯物混入,电泳漆电导率高。
E、电泳漆中的容积含量过低。
F、在被涂物周围电泳漆的流速太低不活动。
G、电泳漆的温度低。
防治方法:
A、改进磷化质量,选用细密型磷化膜,加强磷化后的水洗及水洗水的水质处理。
B、提升电泳漆的固体含量,控制其在指标规定的范围内,加强电泳漆的全过滤,尤其要除掉易沉降的重的小颗粒。
C、减少色浆的补加量,来降低电泳漆的颜基比。
D、排放超滤液,增加去离子水,降低电泳漆中的杂质离子含量和电导。
E、增加溶剂,提升电泳漆中的有机溶剂含量。
F、在电泳过程中加强电泳漆的循环次数和搅拌力度。
G、将电泳漆的温度严格控制在技术指标的范围内。
4.漆膜防腐蚀性差(耐盐雾性差)
产生原因:
A、磷化膜过薄且不均匀。
B、漆液中杂质离子过多,堆积时混入电泳漆膜中。
C、电泳漆厚度不够。
D、电泳后水洗用水含盐较多。
E、电泳膜固化不完全。
防治方法:
A、严格控制磷化膜质量。
B、排放超滤液除杂质离子。
C、增加漆膜厚度,通常不低于15um。
D、最好用纯水冲刷,水的电导率控制50um/cm以下。
E、控制烘烤时间和温度,确保漆膜固化完全,通常的固化条件为:180℃以上/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