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涂料角度看待敦煌壁画色标及变色问题
4 结语
一个从事涂料的工作者为什么要写关于敦煌的文章?为什么要在《中国涂料》上发表?原因是,敦煌是祖国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人都该对之关心、爱护。眼见、耳闻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对化学涂料的不理解,一提到用涂料对文物进行保护就不加思索地摇头,甚至发表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谬论断;同样由于对颜色的化学组成和色彩在自然界中被氧化而变化的无知,引发了少数中外友人的离奇评述,为了取得一点作为涂料工作者参加文物保护的发言权,我们只能先在自己的领域中苦苦的工作,争取同行的认可。经过一些思索后,在本文中提出了对敦煌色标留样的“三步方案”论。如能获得一点支持,实感无比欣慰!
本文第一部分的敦煌记事,只是在参阅大量专著后对敦煌的一个十分粗浅的描绘,实际上敦煌从2000多年前开始了辉煌的旅程;800多年前又沉默在茫茫大漠之中,近百年来又经劫难,最后是在近50年又开始重整旗鼓,引发中华炎黄子孙的无比热情和奋力关注。敦煌之命与祖国之命同生死,共呼吸!作为涂料界任何普通一员能为它高歌一曲,终生无愧!
第二部分中提及的色标是一个技术问题,是我们涂料界完全可以参与的课题。相对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本行业专家更具实力和功底。由于色彩学在涂料界中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在近20年来获得极好的发展,各种分析测试方法不断被开发、推广、因此涂料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大有作为的。
第三部分是变色问题。这在涂料中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无论是建筑内外墙涂料的褪色、变色以及木器涂料的黄变现象,树脂的老化,铝粉的氧化,飞机外壳涂料、军工迷幻涂料、海洋防腐涂料以及遨游太空的“神舟飞船”外壳涂料,都有变色的问题。从微观来讲,可以从分子、原子、活化因子、游离基、光波等等分析讨论;从宏观来讲,可以有视觉感觉到其变化,并设法用各种助剂加以延缓和转化(当然目前无法完全中止其老化和变色)。任何文物随年代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感官上的变化,我们从古代的色标到对色彩变化的记录,从而可以科学的推断出当年文物的大致色彩,告诉后人,千年之前祖先创造的瑰丽图画,这可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和好事呀!更何况,中国涂料的大批工作者如能和各学科专家大联合并获得宝贵的支持,甚至可以重新再塑一个艳丽多姿、饱含千年文化底蕴的新敦煌,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设想啊!
路是有的,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否走完这段艰苦的路,谁都无法下结论,我们只能呼吁涂料界领导多给予理解和支持,哪怕是精神上的一点安慰,也是为祖国的千秋大业做了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 裴智勇, 孙铁. 大梦敦煌.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2] 季羡林. 敦煌学大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3] 沙武田. 敦煌画稿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 王伯敏. 敦煌壁画山水研究.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从涂料角度看待敦煌壁画色标及变色问题.pdf